[25]张觉等:《韩非子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礼乐文明少不了乐,尤其是少不了雅乐,古人说得好:移风易俗莫善于乐。两个腿脚不好的老年人经常拄着拐杖参加听讲,那个眼睛快要失明的老乡每次都摸索着来到教室,并且跟着老师大声唱起孝道歌曲。
夫子洞村八十八岁的冯大爷依然记得尼山孔子家庙中在被砸毁巨大孔子铜像。为了配合儒学教育,在村里设立了传统文化宣传栏,墙壁上写上了修身齐家的格言。村里的大喇叭每天都播放《弟子规》与音乐光盘,使整个村子浸透在浓郁的文化氛围之中。有人依然对于这本一千零八十字的小册子心怀芥蒂,以为它在宣传封建糟粕,也有人褒《论语》而贬《弟子规》。今年大年三十她请我到家里过年,摆上了酒菜还包了饺子。
豪情万丈的李白曾经高唱:"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谁陈?"他所说的"大雅",就是古代的雅乐。"为表彰先进,书院于2014年1月5日进行了东野村慈爱公婆、孝心媳妇与和谐家庭评比发奖,共有五个家庭和十八名村民受到表彰,村民们戴着大红花上台领奖,灿烂的笑容在脸上绽放,他们是乡下人的榜样,也是乡村儒学建设一年来的初步成果。这些篇章在被儒家浸淫的人看来,非常高尚和动人。
儒家亲疏有别的治道之所以成功,在于使人们相争。既所谓谏之,又敬而不违。所谓的法家主张以吏为师,正是官方教民思想的实然。所谓内儒外法、外儒内法,都是一码事,关键只在儒生们有没有实际去做事。
古之道术学者基本被屠杀殆尽,少数遁入山林发展成道教。所以墨家不能直接否定白马非马,也不能直接肯定白马非马。
儒学不但立意错误,而且理路幼稚,墨者学之毫无意义。这种情景类似每个朝代初起,因为一无所有,所以发展速度显得特别快。在这种原则下,如果君父没有足够的爱心,那么势必只有集中而没有民主。而且孔子的弟子们,知道孔子和儒家的这些弱点后,并没有试图改变。
应该还有《周易》,其他的全部烧毁。而不可能在全社会形成这种情感。也就是笔者前面所述的裙带之仁,自心之义,专制之礼,无兼爱底线之智,官制教化之乐。本于自心使他们怀着高尚的目标去害人。
孔子在30岁左右遇到华夏历史上影响最为重大的事件之一:单氏取周。因此君王应该享受更高的待遇、享受人们的爱的回报。
从来都不属于无产阶级。一半是儒生们的歪曲记载。
并且将这种源自民立法和天宪的法律交由政权切实执行起来。短期维稳,埋下长期祸乱的种子。非此,何来通儒之院?通儒院:看来贪官是儒家孝道典范,可以为天下法。要以「兼爱世人,不得害人。所以墨者不可能认同儒家的整套伦理。荀子甚至认为君王只要把土地分配好,给人们规定好工作。
难道中国会一直封闭下去吗?所以,咱们墨学源于先秦工商层,正好适应当今以工商为主色调的社会。而儒家吸取了各家之长,是天下正统云云。
但是儒生们又要功与名,又主张给老百姓分田产,又要养民。墨家说,「一法者,方之召也」。
墨子祖上也由竹姓恢复墨姓。所谓夷人原本是华夏主流。
他们必须保住孔子和儒家经典的地位。讲究谏之,又敬而不违。汉朝之后,儒家开始系统地修改先秦典籍。儒家主要从几个方面入手:首先、高调宣称自己具有神性。
墨子说原始形态的人们,「百姓为人」。虚称孔孟,谋私利罢了,那不是尊重。
必须主张宗法,主张出身论。夷人一词在笔者这里没有任何贬义。
愿得吾君宠臣一人,为国人素所尊重者,使为监军,臣之令乃可行也。更不可以高尚道德谴责他人。
虚尊孔孟,难道不是诱导人们去读那些经典吗?历史总是在排错中成长。穀梁赤和公羊高是儒家古今文学派核心经典的作者,他们是不能被儒家否认的。而且他们身上只带着少数典籍,可能主要是用织物书写的卷轴。在英国是产生大宪章的契机,在孔子是维护绝对秩序的机会。
只是厚亲不能对其他人照成伤害罢了。类似当今的民主集中制原则。
认清他们的错误,华夏民族就是天下间拥有最强大精神力量的民族。宋欧阳修《皇从侄博平侯墓志铭》:尊重师友,执经问道无倦色。
孔子渴望从加害者身上获得自己的渴望。11第五、是儒本×用,借其他各家的字句来论述儒学。